「流浪不是牠們的選擇。」
感謝Storyline Studio邀請畫了兩幅作品並推出幾款產品,希望各方能更加關注香港各動物保護團體。 除了我畫的流浪貓狗,還有其他藝術家及插畫師的作品。 . 我家養的貓本來也是街上拾到的流浪貓,幸好十多年來健健康康的成長。 但我知道街頭依然有著很多流浪貓狗,雖然香港也有各樣的機構照顧大大小小的流浪動物,如果你希望養寵物的話,領養是一個比購買更好的選擇。 「因為流浪不是牠們的選擇。」
感謝Storyline Studio邀請畫了兩幅作品並推出幾款產品,希望各方能更加關注香港各動物保護團體。 除了我畫的流浪貓狗,還有其他藝術家及插畫師的作品。 . 我家養的貓本來也是街上拾到的流浪貓,幸好十多年來健健康康的成長。 但我知道街頭依然有著很多流浪貓狗,雖然香港也有各樣的機構照顧大大小小的流浪動物,如果你希望養寵物的話,領養是一個比購買更好的選擇。 「因為流浪不是牠們的選擇。」
近來訓練員與小精靈氣氛太熱,然後像Virtual reality這種又一個次世紀的產物都在香港的動漫節上展出。依稀記得家中有過紅金色的GAME&WATCH,裡面是避開高空擲物的遊戲,在遊戲網站的廣告檔案顯示GAMEBOY在二十七年前的這個時候面世;出現了手提遊戲後玩過了無數種形式的俄羅斯方塊,在老豆的Nokia手提電話中玩過貪食蛇,中學時在櫃桶裡養過他媽哥池,只有手掌大小的捽碟機,期間蕓花一現的NeoGeo Pocket和破解版的PlayStation Portable也正安放於櫳底。 早在上個月發生的事可能已被迫遺忘,現今的「時代」一個又一個落在人類面前,比起我們的步速走快了好幾倍。從來不能安坐家中玩的電玩是愈簡單愈好,如果這一天我還在iPhone裡玩只有一個操控方式的《Steppy Pants》算不算得上是長情,但除了簡單以外,這個遊戲的規條在現實世界中好像也被我從小玩在現在。小學時期從家中跑到球場,會跟同學預先擬定一條路線,甚麼柵杆,花槽,石壆,水喉都成為幻想中的難關,就像《Steppy Pants》的坑,誰誤中了就算輸。 現在有時放空走在街上,也總是不期然地沿著方格走,目光可以不一定只投放在時代上。
從前香港有個地方叫Rat’s Cave,以我記憶這店應該是太平山街的開荒牛(鼠),那時隔壁還有一間是位老婆婆顧的士多在賣五元一支樽裝水,現在可能是五十元一杯咖啡。有幸也在Rat’s Cave參加和舉辦過活動,星期六、日的下午馬路的內街都變成公共空間、表演場地,明顯不是土地供應問題,是如何使用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反政的姿態,而是城市生態的考慮,不是賣五元樽裝水的地方不能出現五十元的咖啡,是它們如何可以同時讓人選擇。 有一段日子他們都回到了幕後,繼續埋首創作,在街頭與工作室之間徘徊兩邊走。最近發生的是他們當中的成員走到了臺北市,正在「共楽」,以我的字面簡單的理解就是共同、共生;享樂、快樂,不複雜,像是將以往那太平山街的氣氛都搬到了台灣,除了氣氛這樣虛無的東西,當然還有活動、展覽、產品及香港味道的食品都帶過去了。 以上很多的事情在正在慢煮的香港漸漸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共楽Gung Lok:臺北市大同區赤峰街22號 / https://www.facebook.com/gunglok/?fref=ts
近期在朋友圈內發生一件在創作作品上的小插曲,我只能站在一隅做隻塘邊鶴看著留言嬉笑怒罵,也想起一個停運了好一段時間的網站-香港好相似設計,網站雖然停運但香港的創作界總是不乏這種好相似事件。 「好相似」一詞立即令我記起兩位藝術家,分別是Vincent Van Gogh跟Edvard Munch。去年十一月時撐著傘抵著冷雨,在荷蘭的Van Gogh Museum門外排隊購票入場,一心就是進場觀摩他的睡房,黃色小屋與向日葵。經過精品檔,遊走過底層,然後一路沿著旁邊是深藍色牆壁的樓梯向上走,牆上貼上白色的字句,令人也似是已經在看星空,慢慢地看過之前所提及的作品,然後到了那一層是讓我喜出望外,館中特設了從Edvard Munch的畫來說兩人之間那好相似的故事。早年都是在挪威的Edvard Munch比起Van Gogh年輕十年,原來他們幾乎在同一個時空上平行發展了一些主題、用色、構圖都很最近的作品,如果資料沒有查錯的話,他們最接近的相遇應該是Van Gogh在巴黎自殺前的一年,終於,不用隔世也重逢。
香港幾近沒有純粹以藝術出發的媒體,所謂有關藝術的在香港都似乎比較少眾,能夠去到報刊上看到的話也多數只能安排在副刊,而且已經是成品,所以莫說是以本土出發,這更加難上加難。 去年透過朋友認識了藝們,起初是我想在他們的網站上發佈我當時將要舉辦的《混濁的風景》畫展,感謝他們後來也一直將我的新創作放到網站上的「生活 • 微作動」系列, 到現在藝們也一直將絕大部分的篇幅介紹本土的藝術家及他們的工作室,至今已經有三十多位,某些藝術家還附有影片親自講述,好讓讀者更可以知道在你看到各樣成品前的過程。 最近還開始了 #BeginArt 的導賞活動,讓更多對藝術有興趣的觀眾有多一個途徑去接觸,其實從來這回事都可以不是少眾或只能容納在副刊,只是看你如果將它定位。 主辦人亦提及了「香港藝術生態除了空間不足,其實好欠缺觀眾」,這個是在當我們定位了「主流」之後如何應運而生的問題,空間突然變得可以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詞彙,除了現實以呎數來計算的空間外,還有內在的空間,不能容豈能大?
近來看了一段關於THE MOST FAMOUS ARTIST影片,影片只有三分鐘,簡略講一下影片的內容是該位洛杉磯藝術家第一天打扮成外貌很像一位「藝術家」到場參觀當地的藝術博覽,結果是沒有人理會他,更不用說畫廊去靠攏他;第二天沒有任何特別的造型,就只有一個透明的旅行袋,裡面放著一百萬美元。 那位藝術家只是說明了他的作品用貨幣作為媒介,跟平常作畫時用的顏料沒兩樣。 再者,他更在他的網路上將那件價值十萬元的”One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作品出售,第一版已經售罄,第二版正在減價。
原本攝影集的名字是《THE WORLD SEEMS TO BE RIGHT AGAIN》,在SEEMS前後上加引號是這個世界給我的感覺還有所保留,很明顯我跟攝影師Mandy Yeung已經處於有點不同的角度。 在剛剛的星期六大部分觀眾都可能在排隊等著觀賞《他鄉情韻 — 克勞德‧莫奈作品展》或Joan Cornellà亞洲首次個人作品展之時,我從畫室走了十分鐘到達135看我的朋友Mandy Yeung的攝影集發佈。作為一位本地的獨立攝影師來說,他的攝影集的份量是超出我我預計,自資出版對香港創作人來說從不是一件易事,還在內頁奢侈地留白,而且內容是近幾年多的作品總集,得來不易。新書發佈的當日很多觀眾都在場專注地坐著翻閱,當我翻完全書後亦令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除了相片本身不是我熟悉的原有風格,加上前言及尾頁的註腳都是再一次令我覺得每位創作人向自己的矛盾戰永遠有著有趣之處,看到創作人對自己的想法提出思辨是讓我很雀躍的一件事。 Price: $280HKD Book B address: G/F, 135… more
周末去了文化博物館看莫內(Monet)展覽──不,是湊熱鬧。因為我根本看不到展覽。 Source: 印象派已經OUT了,其實你還在睇乜? | 周文慶 | 立場新聞 實話實說,現在在香港任何比較主流或大型的展覽都很煩人,從來都不會是早看早享受,可況那些畫都已經起碼是百多年前的作品,早看幾天幾星期也沒差,很多時我也會待到展期的尾段才去參觀,雖然人流也未必讓人能夠舒適地逛。像上面引用的文章說,到場的很多觀眾都根本不是看畫,更甚是根本不知道怎麼看畫或甚麼是畫,不懂逛畫廊的禮儀也說得上是理所當然。
今早在畫室收到YMCArts新出版的第一期《zine out loud》,它是一份免費的生活文化刊物,第一期談到『城鄉』先以粉嶺北的馬屎埔在起點。很多人從不覺得或對「共生」沒有概念,裡面短短的幾段文字就可以略略讓你知道在我們腳踏同一片地上那細小的香港也同樣活於「共生」之下,只是步伐太快,來不及感覺。 more info: YMCArts in Education Project
Mysterious Al. Vhils.
A photo posted by .ks.1. (@kahsone) on Mar 6, 2016 at 6:45am PST 昨晚碰到朋友跟他們的女兒陳曦,本人立即邀畫,小朋友的畫總是耐看。
只顧看自己的星座不算自私吧。
“NOTES ON ART PRATICE” 好吧。 就讓我自己認定這是另一組的Angel Numbers吧。
定期的週末速覽路線圖。 先到OVER THE INFLUENCE在THE SPACE進行中的PURITY by Cleon Peterson展覽,再走到旁邊的The Cat Street Gallery查看。 一直向中環走,或許順道到Sin Sin,在此新發現了Chateau Zoobeetle。 中途經過agnès b.’s LIBRAIRIE GALERIE還在展出“Beyond the Shutter”… more
兩個月前的二十五號,我就在阿姆斯特丹Museum Het Rembrandthuis裡聽導賞員講解從世界各地來的顏料色種,我還請她讓我抺一下正在做示範的墨綠色油彩在我的筆記簿裡。 因為有了色彩,讓我們的世界變得繽紛多姿,因為有了顏料,使得這些繽紛多姿不會只能保存在記憶中,而能透過圖畫、影像與更多人分享。 Source: 將旅行的色彩帶回家!世界顏料特展《Forbes Pigment Collection》 – La Vie行動家 設計改變世界
A video posted by John Wood and Paul Harrison (@woodandharrison) on Jan 18, 2016 at 1:36am PST 這個John Wood and… more
顯然這個短片讓我想再一次翻閱Wim Wenders的《Once》,印象停留於我似是把此事寫在其中一本筆記本中,哪一本呢? 要翻完《Once》,再翻自己的筆記。
http://geoffmcfetridge.tumblr.com/post/97574414602
或者我們都為了令自己獨立、突出、脫俗的時候,我們一早已版他們分類、隔離、標籤。而到了一定的時刻,人們已經忘了為何要作此舉動,一種非黑即白的舉動。 這個不是甚麼的可能性,是個用來抹殺的安全網。
這樣才算是個家族。 http://www.grandpas-photos.com/index.html
Start From Zero “The B-side” (Illustration book wif random stickers) $120 (Limited in 50 copies) SFZ graphic illustration book by… more
全彩映像故事本《SOMEWHERE WE MET》 32頁全彩,售價$60。全球限量100本,絕不加印! 首十名購買的讀者可獲精美包裝特別版以及A2 SIZE大海報2張。 接受海外訂購,免付郵費。 Comic World Hong Kong 34首賣! 日期 : 2012年 8月 25日 (Sat) 至 8月… more
近來香港除了西班牙的畢加索,還有浙江的豐子愷。 就是只有從前的人會談簡單的情,而就是最簡單的情便能觸動人心。
CHANNEL 67是一個用舊相機引發新思維的計劃,這位日本攝影師清島新利用他的PENTAX 67重新演繹了一種「相機生活」,每個人在照片中都變成了相機,相機也就是每位的眼睛,我們會怎樣看它,它可以怎樣拍下我們。在網絡上看到,日本人會稱他為「週末寫真家」,在週末怎可產生這個閒情逸致? 除了清島新,還有濱田英明和長能豊一一同組成「青春・突撃・シャッターズ!」,每人擔當一個角色,日本人一貫的熱血口號! MONSTER 67相集。
以下這段文字是我從網絡上複製過來的,我感覺到他不謹在創作藝術,還在做一個叫「信任」的實驗,藝術除了表面的展現以外,也應用某種線與世界連在一起。 Dear Stranger, by Shizuka Yokomizo For this 1998-2000 series of portraits, photographer Shizuka Yokomizo left several anonymous letters on… more
實驗性的習作應該這樣,暗自的玩味。 《The Explanation》by CDRyan
這位13歲的小朋友David Barth Kunst,讓我想起從前有一位小學同學,他們同樣患有自閉症,我的同學數學很厲害,而這位小朋友David畫畫很厲害。
令人賞心悅目的情景。
現駐英國的插畫師Kristopher Ho剛更新了他的個人網站,並於2011年舉辦首個個展及推出插圖集《The Golden Memory》。
香港藝術(非)展覽 向來藝術展覽都只讓觀眾進場欣賞,或許只能獨自從文字簡介和作品中領會、探究,但這次我們來自各個界別的藝術家都會將自己的作品帶到觀眾面前,跟前來參與的可以作直接的交流。所以我們也因此名為(非)展覽的原因,因為與其說是展覽,我們更想展示出藝術家的更多面,呈現更多的角度,由他們創作的手法、思考的 路徑,甚至所選用在作品上的媒體直至如何著手創作,都一一讓觀眾有一個徹底的接觸。同時間,觀眾也可能籍著這一次(非)展覽成為各藝術家創作的一部份和靈 感來源,也許你們更能夠帶走一些喜愛的藝術品。 雖然我們不希望把這裡變成為一個市場,不過我們也想對各位藝術家給予一定的支持,但在這次的活動,將不會有虛擬的數字在我們中間,就是說我們不會用金錢作為交換的條件,如果你欣賞藝術家的創作或作品,請帶同一些(或任何)物品來作為交易的單位,鼓勵(非)公平創作。 ART(UN)FAIR Art exhibition is often a space for people to come in and appreciate or… more
《攝影取材研究》 定價港幣13.00元 / 何綬著 / 攝影畫報叢書 / 一九七七年七月初版 / 一九八〇年五月再版 昨天在深水埗雜貨店購入,三十一年後,售港幣五元。
From Underground to Community graffiti exhibition 開幕禮 Kick Off Ceremony 日期:7/5/2011 (Sat) 時間:3:30pm – 4:30pm 地點:銅鑼灣LCX Art Gallery
vicki thai是個在紐約土生土長的攝影師,怎麼看到他最新一輯的作品“family photographs II”,有點點令人刺痛的哀傷。
短短開業三個月已經舉行了多次展覽及活動的Rat’s Cave,下星期五四月一日又將會有新展覽ALL CITY Exhibition By THR33,而除了售賣自家和多個本地外國品牌之外,現在我的畫冊《RANDOM IS BEAUTIFUL》也可以在店內買到,亦請和位留意他們其他的新動向。
ABOUT THE EXHIBTION “The show will be a part of my ongoing examination of a concept; “Out of the Context… more
A photo exhibition by 10 MAGAZINE.HK WALL WE is…… a moment for us
我佩服艾未未,但不知道他是否永遠不說對不起,還是他只會就「草泥馬祖國」? related post: 太陽花的種子。
2010年完結之前,香港街頭藝術組織 Start From Zero 在上環太平山街設立第一所街頭服加小型畫廊概念店,命名為 Rat’s Cave。 以老鼠洞為概念,比喻街頭藝術家作過街老鼠,常於晚上偷偷摸摸在橫街窄巷出現, 店內就是街頭藝術藏身之地。 店鋪的裝潢均由 Start From Zero 一手主理,部份木頭裝置更由主理人親自裝箝設計,獨一無二。Rat’s Cave 售賣品牌包括自家品牌 Start From Zero、友好伙伴 Graphicairlines、全港獨賣,美國南加州Hot… more
不是完美,會否做到最好,他們是英國組合BEST|EVER。
剛在十月介紹過的RADIKAL,其中的創辦人之一的REACH將會於香港舉辦他的個人展。 香港個人展 / HELLO REACH [The REACH BOYS Exhibition] 日期:12/6-26 時間:1200-2100 (星期日休息) 地點:觀塘WnP(11th Floor, Ming Sang Industrial Building, No.21 Hing… more
早在今年七月香港書展期間介紹過這本《80± ─ 80後眼中的80後》的攝影集,現在相片終於由書本中走到展覽館。 更多資訊請看:80± / 80±── 80後眼中的80後攝影展 / 香港攝影節 2010 | 活動詳情 80 後眼中的80 後 攝影展 post-80s in the eyes… more
我們常常都只待在城市裡盪來盪去,就算有時間也不會去看看自己的家,現在我從照片裡俯視著,是另一種的寂寞的壓縮,我們都只是走到裡面飄泊的一個。 還是我們橫蠻地摧毀了家,摧毀了視野。 Rraay Lai,1984年生於香港,獨立攝影師。 Flickr / Photographed by Rraay(facebook page)
The Visual Journey of 10 years 89268 by BFSH Date. 27.11 – 27.12.2010 Time. mon-fri 1300 – 1800 (prior reservation… more
英國攝影師James Reynoldsm在讀過一本真實紀錄美國死囚的書後,創作出一系列相片名為《Last Suppers》。這些最後的晚餐都以四十美元為上限,到底這些生理上的滿足可否改變他們心理上的一點點,就憑一粒橄欖、一塊餅乾或是一口香煙。
攝影師JR剛在上海進行大型的戶外創作及展覽,而這次將名為《The Wrinkles of the City(城市肌理)》。 一如已往他用他的相片放大到成為可以包裹著大廈的海報,他在上海走訪多位老人家為他們拍照,將他們有趣的過去變成他創作的一部分,亦像他走過的城市一樣,希望人們不要遺忘現在的都是上一代的遺產,像那些日漸消失的舊建築一樣。 Images from JR.
ERWIN OLAF一輯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系列在一九九五的作品《MIND OF THEIR OWN》,雖然比較起來,他在二〇〇〇年的作品《ROYAL BLOOD》的確更有話題及給傳媒廣泛報道,還是直截了當合適我這種觀眾。 ERWIN OLAF
九位知名的塗鴉大師,COPE2、T KID、CEET、KONGO、SOONE、LAURENT SEGRETIER、SONIC、COLORZ、LAZOO,將會於下月在香港舉辦聯名展覽。 開幕時間:2010年11月11日晚上7點 地點:Dragon-i(ug/f The centrium, 60 Wyndham st, Central, HK) / www.dragon-i.com.hk via Invasian Magazine
艾未來的種子為未來種下甚麼? Sunflower Seeds / Image from Arrested Motion
今年三月在Project Space舉行了“Yes, Yes, Yes展覽的Parra,將展出過的三十副作品推出了單色的絲印海報,每款只印二十張,在Arkitip網站購買。
差點就忘記他其實都是個攝影師,因為他的《KIDS》都實在令人難忘,雖然我比較愛《KEN PARK》。 已經當上攝影師五十年的Larry Clark,最近他在巴黎的The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舉行“KISS THE PAST HELLO”相展,有超過二百張未曾曝光照片展出,展期由今年十月八日直至明年一月二日,可當作在他新電影《Savage Innocent》上畫前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