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LETTERS

記得好多年前有個朋友口快快講咗「住住知機」。

——— 環保人仕指出上個星期寫咗堆廢噏好似用得唔好嘥: 某個星期五晚有幸去聽咗個《書法漫談》講座,談及香港書法家歷史、流派、技巧、軼事連同香港美學、文化點樣發展。 到尾聲時,講者大概寄語同學們可以諗下點樣令文字、書法、語言繼續可以承傳。 我即刻諗到我成日有意無意之間宣傳嘅事,就係唔該唔好再用VOICE MESSAGE啦! 原先SMS到WHATSAPP過渡都叫做好地地,都算係仲用緊「文字」,然後WECHAT殺出,再加埋語音功能,終極令人為之反胃(當你細諗吓就會知道微訊點解要加語音功能)。 有傳多年前(到而家)英文SHORT FORM點解會崛起係因為SMS字數有限制(同而家TWITTER差唔多字數),再傳聞當年LINKIN PARK喺《Reanimation》大碟時期狂用怪碼SHORT FORM,而青少年之間SEND短訊再加劇演變。 再講返而家語音功能乞人憎之處就係 如果有嘢要BLACK&WHITE就仆街,永遠要重新聽過所有MESSAGE先搵得返啲重點。 然後見到啲人0.2秒來回一個語音,當WALKIE咁用,聽到都辛苦,何不直接講電話。 跟住啲人懶到一個點,連OK同唔該都SEND VOICE MESSAGE! 我DLLM咩! 到最近,沒有最反智只有更反智,WHATSAPP加咗個部速聽語音功能,有啲人本身正常速度都有語癌,仲要加速聽更加1999,然後再聽返3、4次兩部速先聽到佢UP MUD… more

沒有人的時代

早前圍棋高手敗於AlphaGo,人工智能運算在大陸的高考成績也只僅次於狀元,也有公司已經「聘用」人工智能為新聞撰稿員,種種都看似在淘汰人類的生產力。而這類根據數據運算的人工智能產物亦愈來愈多,像一個急速成長中的小孩,也不斷被說成在不久以後將會取代人腦之事。

混沌。

若然個人資料表格上有一項Favourite Book要我填寫的話,空格裡必定填上sketchbook。 2012年的時候我收集了一些”The Latest Status“,Telephone Fung(http://the-ideo.org/ks/blog/?p=3354)亦是其中一位我寫過的創作人,五年後一次過翻閱她在這十四年間的三十多本sketchbook,依然是每頁都與她千變萬化的思緒並行,線條依然細緻,細緻讓觀者的眼睛也疲憊。 很久沒有機會看到Telephone Fung有公開的展出,上次應該是2011年在Rat’s Cave的《純粹遊戲》,雖然一碰面她已道出這些都不是甚麼正式的作品,更坦言sketchbook是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載具,所以將這次稱為”Micro Exhibition”。但我喜愛翻閱sketchbook的心態就像在看電影前或後,behind the scenes也總是很吸引,是能夠隨時隨地進行的studio visit,是創作人的comfort zone;所以在我而言,展出sketchbook比起展出正式的作品更加困難,讓外人踏進comfort zone是一件打開肚皮的事。 —————— 展覽資料: “CHAOS混沌” A MICRO… more

夢境成真

隨身帶備筆記簿的用處就是遇上甚麼事情都可以立刻記錄低,就在約半年前,3月2號造了個有趣的夢,關於時間/鐘,夢中的時間變成了26小時,還用上英文字母來替代我們慣用的數字,筆記還寫了我還未學懂那個新的時制就睡醒了。 昨天我在瀏覽些設計網頁的時候,給我看到了一家HAWRAF的設計公司即將在11月推出一個跟我在夢中看到那個26小時時制並以英文字母為單位的時鐘。 我跟那位設計師會否在2016年3月2號造了個相同的夢? 上半圖: https://www.instagram.com/p/BCapXDFD2j_/ 下半圖: http://az.hawraf.com/

梳理思緒之際但沉澱不了。

在月中時候又到了上海,卻是第一次踏進龍美術館,美術館正在進行以《她們》為題的展覽,早有心理準備裡面也陳設了Jenny Saville的作品,Jenny Saville是我最喜愛的女畫家,加上一進場遠遠已看到真跡與館內的空間感令我震撼得有點頭皮發麻、雞皮疙瘩、血脈沸騰、熱淚盈眶,回港後我也一直樂此不疲的跟朋友說著這次經驗。去年在余德耀美術館參觀過Random International的作品《Rain Room》和楊福東的《南轅北轍》,前年則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看過《蔡國強:九級浪》和Rockbund Art Museum裡看著Ugo Rondinone《BREATHE WALK DIE》的小丑在睡覺;每年參觀展覽過後都要我需時良久去平伏,這種經驗很難在香港能找到。 離開上海時在機場買了一本《新視線》雜誌,之前已經聽聞這本雜誌將要停刊,就是想不到那麼突然,因為在我手上的就是最後一期,說著北歐的最後一期,而當我翻到雜誌尾段的時候,剛好也在專題報導大舍建築,也就是設計龍美術館的建築公司。 回到香港後,收到之前托朋友在台灣帶過來的《BIG ISSUE》,封面跟《新視線》不約而同地印著Bjork的照片,就是不讓我的視野離開北歐六國,讀過Bjork在沉溺於情傷當中,後面就送來一篇Wim Wenders的台北影展簡介,我好像又被送上那幅公路地圖上面。 這些是我近來吞進肚裡的色彩。

筆記本中並沒有搜尋引擎。

這幾天想為將近完成的畫作系列先寫一個簡介,但從14年開始繪畫的時候已經將一些不修邊幅的想法及希望表達的意思寫在筆記本裡,不過一時間要找回自己的筆記很難,因為筆記本中並沒有搜尋引擎,要一頁頁地翻閱。 中途發現繪畫期間發了兩次相同情況的惡夢,都是作品被毀壞了,現在還想起當時那夢魘的感覺。

九〇三格。

不記得經過幾多年後,感謝他們竟然又一次邀請我回到903的網上世界,這次903格能跟很多高手共處一室實在榮幸,文字雖不是我的強項,或許你們路過時會過來逛一下。 多多指教。 http://www.my903.com/903openbox/ksone

解釋。

我一直很喜歡些有意無意的〝QUOTE/引用”,甚至有些還收集在網絡上的平台。 前幾天早到這張〝EXPLANATION KILLS ART./解釋殺死藝術。”時心裡又再糾結起來,因去年將近年尾的時候我把《A COMPLETE SHAMBLES》所有作品連同自身的「再體驗」、「再感受」、「再思索」,等等「再一次」上傳到互聯網。我知道那感覺大抵是像我久久站在山洞口而沒有聽到風聲,所以我對著無盡的黑暗吼叫幾句。